疫情后期江苏经济稳定发展需要“新老基建”同时发力
发布时间:2020-05-27
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研究员
当前,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背景下,江苏实现年度目标需要进一步加码。在消费受到疫情压制,外贸受到国际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最为倚重的自然是基建投资。
1、“新基建“是方向,但不足以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疫情过后中国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空间在于“新基建“,即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这些所谓”新基建“其实就是一直在大力推广的先进制造业。由于受到产业基础、产业关联度、产业绩效的制约,要想依靠”新基建“来拉动和弥补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江苏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通过加大”新基建“投资,只能是实现保就业、稳增长的一个主要方向。
加大对5G,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扶持与资金引导。江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基础良好,但区域发展差异太大,江苏有必要在加快推进2019年度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同时,加大对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投入。加大对苏中、苏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的优化改造,增加对人才、技术、资金等投资引导。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要结合江苏制造业发展特点,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要以疫情后期经济发展为契机,将我省打造成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第二、加大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投资。要抓紧对江苏传统产业服务平台的技术改造。通过服务智能化匹配平台,快速找到终端用户,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服务匹配网络,提升江苏产业间的协同;要帮助江苏中小企业实现生产管理平台改造。要根据行业的不同属性,打造不同的生产管理模块,通过对生产大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生产效率;要帮助中小微企业实施对智能化物流平台的搭建。建立货源池和运力池,进行有效的车货匹配,支持从小件快递,到大宗铁海联运多种模式,使交易更加有保证;要帮助传统产业完成远程线上对交易的改造。围绕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着力解决投入品采购和产成品销售问题,提供多种交易方式,支付方式和发货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完善线上交易系统建设;要加强传统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改造。通过产业互联网形成的数据将产业数字化,整合金融服务商,让企业通过数据来更好的服务产业,形成产融结合,对生产、交易、物流各个环节的从业者都能带来实际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大“新基建“应用场景建设。如何解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问题是摆在江苏产业人士和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前,从云端接收的数据大都数据量小,且是非实时数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发挥。5G时代,借助于其高带宽、低时延的特点,大数据所承载的业务形式更加复杂多样,大数据商业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在应用场景方面要加快推进如AR/VR的实时计算机图像渲染和建模、车联网的远程驾驶、智慧城市的AI视频监控、联网无人机的专业巡检等。加快推进江苏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远程医疗建设。
第四、加大“新基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网络支撑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宽带江苏”战略,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速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建设,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水平,为平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壮大产业生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5G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提升5G安全保障水平。三是加快和信息技术硬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充电桩、移动基站、行政村光纤落户建设。
第五、加大“新基建”体制创新和研发能力建设。要通过政策创新和资金支持,扶持创新的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创新的统筹集成为突破口,体制化地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机制化地完善创新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性地调整科技管理工作格局。
2、“老基建“是重点,但更需要向民生倾斜
首先,要全力建设沪通铁路一期、连淮扬镇铁路、连徐高铁、盐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力争都能在2020年底前竣工通车。提前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沪通铁路二期、宁淮铁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专用(支)线铁路及货运场站改造。加快推进苏锡常,南京、南通、徐州6城轨道交通建设。
其次,要加快部署大运河、淮河长江疏浚、岸坡建设及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我省境内湖泊的绿色生态化改造。强化江河湖泊与沿江港口、沿海港口在运输服务、投资、业务等领域的合作,实现江海河联动发展。建设高效衔接的运输体系,推动运河与高速、高铁等外部交通发展有机结合,提升 “水陆联运”、“铁水联运”的高效衔接,让运河运输的货物能够高效集散,真正实现货畅其流。
再次,是加大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尤其是农村基层社区中存在的健康卫生“短板和弱项”,一些县乡镇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公共卫生资源不足,这些短板也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增长空间。我省要加快解决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资源的短板问题,应专项研究设立全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对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市与市、市与县、县与县之间以及基层社区的高标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公共卫生人才培育投入。
3、“新老基建”同时发力需要预防无序竞争和低端产能再次放大
重大疫情过后,往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其传播规模和范围大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防控力度和政策重视程度也大于“非典”期间。根据测算,在2020年2、3、4季度,中央政府在疫后经济刺激的过程中至少需要投入2万亿以上的规模,才能保证全年的发展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基本完成。因此,我们判断2020年在流动性相对宽松、财政政策更为积极的背景下,疫后经济刺激的方向将是结构性的,而且疫情的影响将是一时的,短暂的,非决定性的。肺炎疫情稳定后,我省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防止对某些产业的一哄而上、政府干预过多、产业无序竞争的现象。要更多发动民间投资力量,加强项目投资的事前规划,杜绝低端产能再次放大。经历了过去三年去杠杆、“去产能”的努力后,江苏的低端产能得到有效遏制,要严格防范疫情过后,借发展经济的时机,低端落后的产能再次复产甚至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