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江苏社科院疫情防控工作 > 智库建言

放眼长远补短板,着力完善地方应急决策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27

习近平总书记在2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地方党委政府处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第一线,应急决策能否做到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经过这次疫情防控实战,完善地方应急决策机制显得尤为紧迫。

地方决策分为常态化决策和非常态决策,对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作出决断或决定的地方应急决策,属于非常态决策,具有公共性、时效性、能动性和责任性等特性。与满足个体利益局部利益的企业决策、单位决策不同,地方应急决策所要维护的是地方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决策主体、决策问题、决策效果都显示其公共性;地方应急决策处理的是突发性事件,时间的紧迫性使其难以严格按照程序化决策规程进行,时效性是重要考量因素;作为地方应急决策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具有决策和执行双重职能,更易于因地制宜发挥能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决策主体必须对法定权力承担相应责任。

应急决策机制是决策主体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方式和过程,可以看作为应急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应急决策机制是否完善,不仅与地方应急管理能力密不可分,而且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和地方治理有效性直接相关,完善地方应急决策机制是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地方应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根据需求输入——决策转化——政策输出——信息反馈的决策机制运行机理,地方应急决策机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建设

应急预警是启动应急决策机制的关键环节,一要优化和规范应急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源的动态监测和实时研判;二要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急物资、人员和技术的准备;三要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2、建立健全应急决策信息保障机制

对应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需要信息源清晰、信息渠道畅通且相互匹配,一是在信息涵盖内容上,提供包括突发事件动态、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储备资源、案例知识、专家支持等有效信息;二是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以多方面、多技术、多主体来满足应急决策对时间和来源的要求。

3、优化应急决策咨询和风险评估机制

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和确保决策质量,应将决策咨询和风险评估纳入应急决策的必经程序,一是在可接受性要求高的应急决策过程中提高公众参与权重,选择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基层群众作为重点咨询对象;二是将咨询内容重点放在评估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可行性、风险性和技术性上;三是在决策中注重吸纳专家提出的前瞻性建议。

4、构建地方应急决策党政协同机制

为实现地方应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一要处理好上级领导与分级管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明确由事发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二要制定地方应急决策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三要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5、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和回应机制

信息反馈和回应是应急决策持续优化的重要保障,为控制应急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一方面,应将信息反馈接入决策系统,实时研判决策实施的效果,按照民众反馈的相关问题信息进行决策方案的改进;另一方面,应强化“民意”跟踪监测,及时发布应对处置决策信息和相关政策信息,回应民众的关切。

6、强化地方应急决策责任机制

为避免因多头决策责任不清而导致问责难的情况出现,完善以事发地党委负责决策、政府负责执行的领导责任制,力戒不负责任地滥用决策权;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完善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岗位责任制;将应急决策责任细化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实行精准问责。

 作者:江苏省社科院马研所所长,院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肖远研究员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