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江苏社科院疫情防控工作 > 智库建言

科学合理有序推动江苏企业复工复产

发布时间:2020-02-26

210日以来,江苏各地各类生产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复产,这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顽强斗争,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坚决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江苏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江苏企业复工复产形势的总体判断

目前综合各方面反馈来看,江苏疫情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疫情“拐点”仍未出现,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还严峻复杂。在此形势下,我省应坚定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一方面及早研究部署在疫情防控期间及结束后的经济重点工作,推动各类生产企业科学有序复工复产,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应变;另一方面要健全疫情影响评价体系,及时关注因复工大潮开启导致大规模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疫情变化,加强对复工复产的科学管理,把疫情爆发的危险程度降到最低。

二、目前江苏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主要困难

目前,我省企业复工复产主要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复工复产所需的工人不足。由于各类疫情管控措施的复杂性,江苏发达制造业的工人完全回流尚需相当长的时间。二是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短缺。受产能限制及对医护民生等领域的优先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所需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难以充分满足。三是物流运输难以畅通。目前各种运输方式对防疫物资进行优先保障,但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封桥断路,导致企业复工复产后的原材料、产品运输需求得不到保证。四是企业资金链面临困难。不同类型的企业复工周期有很大差异,部分企业面临三个月甚至更长的发展停滞期,却仍需承担沉重的员工工资、租金、税收等固定成本开支,企业资金链面临很大的压力,存在着断裂的危险。五是企业订单存在变更甚至取消的可能。我省是外向型经济大省,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疫情前景看法的不确定性导致外贸订单有可能被变更甚至取消。

三、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江苏企业复工复产的对策建议

1、现阶段仍应以疫情防控为重点,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都要硬。从当前疫情的全国发展形势来看,全国多地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下降,疫情治愈率明显提升,但现阶段绝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实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动员全社会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强经济运行调度,适度放缓相关任务要求,加强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高疫情防控和治理能力,科学合理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高度关切疫情发展的态势,加强疫情防控的统一指挥调度,根据企业产业的不同特点,根据企业所处地区疫情的轻重缓急程度,明确复工复产标准。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无疫情县区及疫情较轻县区进行优先复产,对于生命健康、电子商务、疫情研发、疫情物资保障产业以及国计民生所急需的产业进行优先支持,加快复工复产进度。同时做好流动人口的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疫情防控和治理能力,加强对工作空间、物资运转的健康监督力度,加大对口罩等防疫物资的全球采购力度,确保企业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进行复工复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正常实现。

3、拓宽招工渠道,加大重点群体关注力度,完善疫情期间企业安全生产机制,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劳务供给。加大对本地用工的引导,加强与重点劳务输出区域的联系对接,精准摸查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推进线上供求匹配对接和远程招聘,协调用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双向做好劳务人员的健康监测工作,确保用工安全。加大对于湖北、浙江等重点地区的劳务群体的关注力度,区分具体情况,做好劝返和隔离观察工作,坚决防止防控措施一刀切现象。完善疫情期间企业安全生产机制,对于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可派出防护的专业联系员或指导员,鼓励各类开发园区统一设立集中隔离点,严格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提高安全防护标准,提供必要的疫情防护物资和人员配备,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良好的硬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错峰上班、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灵活的用工方式,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降低病毒人传人的风险。

4、做好交通运输组织的保障工作,为重点物资运送开辟“绿色通道”,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复工复产物流需求。良好的物流状况是企业顺利复工复产的重要基础。应在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交通运输组织保障工作,确保生产生活物资运输车辆畅通无阻。加强道路的合理管控,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工作,不得随意设置卡口检查点,不得随意封桥堵路,破除某些政府和基层各自为政的道路阻断行为,切实保障重要交通干线及关键物流枢纽正常运行,保证人员和物资的有序流动。把关键原辅料、重要生产设备及零部件等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为重点物资运送开辟“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物流需求。

5、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利用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手段提升疫情防控和治理能力,鼓励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借鉴杭州等地经验,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信息筛查、识别和分析,落实失信惩戒措施,为方便群众出行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技术支撑。鼓励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疗健康等各项科技创新的应用。从本次疫情发展的实践来看,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远程办公等新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应顺势而为,加大对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显著提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6、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产业的金融财税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保护相关产业链发展。目前疫情对我省文化旅游、教育培训、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已造成直接的较大影响,对于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进出口贸易等相关产业将造成第二波的影响,相当多的企业面临着需求侧及供给侧的双重严峻压力。建议我省贯彻分类有序的原则,对于相关产业遭受的疫情影响后果进行评估,实施因业因地、长短结合的精准政策,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提供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各项支持,切实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恢复企业经营者信心,保护相关产业链不会断裂。主动积极地加强对我省外商投资企业的关心关切力度,为其提供务实的援助,并号召其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以实际行动继续营造好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坚定国际社会国际企业对于江苏发展的良好信心。 

作者: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丁宏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