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江苏社科院疫情防控工作 > 智库建言

抗疫期间江苏民生的应急保供保稳

发布时间:2020-02-24

目前,防疫非常状态已经引发部分民生问题:部分群体因就业停摆导致的收入中断问题;农村种养殖户因市场冻结将遭受巨大损失问题;城乡居民食品和日常消费品供应保障问题;抗疫医疗物资的紧缺问题;抗疫引发的次生事故问题。抗疫尚在进行,保障民生、保供保稳尤为重要。为此,建议如下:

1、合理安排生产和分配 尽快缓解抗疫医疗物资紧缺

在生产环节,有序安排抗疫医疗物资的生产企业复工。第一,应以县(市)为区域单元、依据确诊病例情况安排复工。对于本县(市、区)范围内,近日无新增确诊病例的,需尽快安排复工。对于本县(市、区)范围内,近日尚有确诊病例的,严格相关企业员工排查隔离工作,确保防护措施严格到位之后,尽快复工。第二,坚持防护到位方可复工的原则。抗疫所需的防护、消毒物资,要优先保障此类企业的需要;抗疫期间此类企业,如有集体宿舍,应尽量安排员工在厂区住宿。第三,密切监测员工健康状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相关企业要及时报告抗疫主管部门和机构;严格按照防疫和医疗的工作要求执行。

在分配环节,目前极为短缺的抗疫物资,应有合理的供给顺序清单。优先保障所有医疗单位和医护人员的需求;对于各类必须开工的、民生保障单位和企业,应尽量保障。

2、发挥集中规模采购优势,推动大宗生鲜产销精准对接

要依托大型商超采购系统对接大中型生鲜厂商,为城乡居民生鲜供给提供兜底;要利用信息化优势,妥善、积极承接中小型生鲜厂商加工产能,最大化降低他们的亏损,丰富市场供给;要尽量实现就近采购,疫情压力小的地区,应在加强防护的同时尽快复工,开足农产品就地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农村种养殖户的损失,加大城乡副食品供应,保持物价稳定。

3、多措并举保障物资供给,维护民生市场充足有序稳定

要保障基本民生物资数量充足,实现想买尽买,以避免物资紧缺引发的恐慌情绪;要不断丰富基本民生物资品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要切实维护基本民生物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各种破坏稳定的行为;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市场上暂时短缺而群众需求又比较强烈的物资进行重点保障。

4、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功能,打破应急状态下脆弱人群孤岛效应

孤岛效应主要涉及人群有三类:失能半失能者人群;独居、空巢人群;灵活就业困难家庭。应建立从社区到小区的网格全覆盖,由包括楼栋长、物业公司等在内的各级网格员全面入户排查,做到对各个地区脆弱人群基本状态心中有底,有人跟进,确保不发生任何意外。其中,可以区县为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一定规模的防疫基金作为灵活动用的应急资金保障。

5、充分调动各类主体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居家学习渠道

充分调动相关主体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居家学习渠道。要做好家校互动,各司其职。家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按照教学进度、学生情况及时布置相关工作。要拓展学习渠道,开通网络课堂,既可以是各地市公办教育的名师在线课堂,也可以是社会化教育机构成熟的网络课堂。

6、强化社会安全保障措施  防止抗疫引发次生事故

要加强酒精等危险品的管理,严格执行酒精等危险物品的销售特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买卖大宗数量酒精。要加强安全知识的宣教和警示。公安部门、物业主管部门,应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途径,发布每日安全提示,提示各类消毒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详细的安全警示。对于承担大量环境消杀任务的物业企业,应专门培训危化品安全专员,负责各个物业企业的危化品管理和使用监督。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抗疫时期集中隔离和长时间居家禁足引发的社会心理风险。

 

 

作者: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琴研究员, 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何雨副研究员

相关信息